Search


前天貼的關於〈鐘舍〉作品的貼文,因為粉絲專頁貼文模式無法同時上傳照片與影片,所以我還是先...

  • Share this:


前天貼的關於〈鐘舍〉作品的貼文,因為粉絲專頁貼文模式無法同時上傳照片與影片,所以我還是先貼在個人頁,才能出現照片影片在同一則。

我想說一下小豆島馬木地區的朱哲琴〈鐘舍〉這個作品,不過不是講解作品。上週去的時候,顧門的伯伯跟我們說,裡面的設備壞了,但還是可以看。其實這天去之前,我上上週自己先上島踩線時,就在前一個作品處被告知〈鐘舍〉因設備維修而中止開放。沒想到過了三四天還沒修好。(是說才開幕不到一個月儀器就損壞,猜不出是什麼原因)

進去看作品,才知道是水池裡的聲波感應器壞了,而此作品的展示方式,是讓觀者自行敲擊頌缽,讓聲波透過儀器產生水波,投射出螢幕上的倒影。若儀器不能使用,作品只是單純透過光反射水波漣漪,就無法建立「人—聲—水—影」的關係性。

我們進來只聽到播放著的梵音樂聲,一開始參不透作品。這時伯伯突然進來,開始說明設備哪裡壞掉了,叫我們敲敲頌缽,觀眾敲了之後,伯伯自己跑去水池撥動水波,說「你們應該會看到這樣喔」,白屏上出現多樣線條變化的水紋,相當好看。

這時我突然覺得我看到了另一種不一樣的作品,因為原本的形式被破壞,而靠當地居民義工之力,透過他的詮釋與心意,讓觀者看到藝術家預期表現的視覺,但我覺得這已經是伯伯與藝術家在同一場域但不同時間共同創作的景色了。因為太緊急來不及錄長一點,只上傳一小段影片給大家感受一下。

這類作品觀賞過程中產生的小插曲總是讓人難忘,而且這一定只有在這種戶外藝術祭才能發生,若在美術館的白盒子裡,一般工作人員肯定不敢去碰作品。但你怎麼管得住島民爺爺婆婆呢,他們熱心想告訴大家作品的樣貌,可能完全沒想到藝術家是否願意被觸碰作品,不,對他們來說現代藝術概念基本就不是他們需要理解的事。

島嶼的藝術祭教會他們的,是如何將藝術當成與生活共生的一部分,是如何與外界產生非日常的交流,是如何完成輪班工作的職責,是如何告訴上島遊客這個地區的歷史,例如這個廢棄農用倉庫已經幾十年都沒有使用,以前是儲存稻米的倉庫。

比起靜物,我在藝術祭想看到的,更是這種因人而生的風景。

我想說一下小豆島馬木地區的朱哲琴〈鐘舍〉這個作品,不過不是講解作品。上週去的時候,顧門的伯伯跟我們說,裡面的設備壞了,但還是可以看。其實這天去之前,我上上週自己先上島踩線時,就在前一個作品處被告知〈鐘舍〉因設備維修而中止開放。沒想到過了三四天還沒修好。(是說才開幕不到一個月儀器就損壞,猜不出是什麼原因)

進去看作品,才知道是水池裡的聲波感應器壞了,而此作品的展示方式,是讓觀者自行敲擊頌缽,讓聲波透過儀器產生水波,投射出螢幕上的倒影。若儀器不能使用,作品只是單純透過光反射水波漣漪,就無法建立「人—聲—水—影」的關係性。

我們進來只聽到播放著的梵音樂聲,一開始參不透作品。這時伯伯突然進來,開始說明設備哪裡壞掉了,叫我們敲敲頌缽,觀眾敲了之後,伯伯自己跑去水池撥動水波,說「你們應該會看到這樣喔」,白屏上出現多樣線條變化的水紋,相當好看。

這時我突然覺得我看到了另一種不一樣的作品,因為原本的形式被破壞,而靠當地居民義工之力,透過他的詮釋與心意,讓觀者看到藝術家預期表現的視覺,但我覺得這已經是伯伯與藝術家在同一場域但不同時間共同創作的景色了。因為太緊急來不及錄長一點,只上傳一小段影片給大家感受一下。

這類作品觀賞過程中產生的小插曲總是讓人難忘,而且這一定只有在這種戶外藝術祭才能發生,若在美術館的白盒子裡,一般工作人員肯定不敢去碰作品。但你怎麼管得住島民爺爺婆婆呢,他們熱心想告訴大家作品的樣貌,可能完全沒想到藝術家是否願意被觸碰作品,不,對他們來說現代藝術概念基本就不是他們需要理解的事。

島嶼的藝術祭教會他們的,是如何將藝術當成與生活共生的一部分,是如何與外界產生非日常的交流,是如何完成輪班工作的職責,是如何告訴上島遊客這個地區的歷史,例如這個廢棄農用倉庫已經幾十年都沒有使用,以前是儲存稻米的倉庫。

比起靜物,我在藝術祭想看到的,更是這種因人而生的風景。


Tags:

About author
經營十多年部落格「憂鬱狂歡節 Carol's Carnival」,2017年正式更名為「旅人狂歡節 Traveler Carnival」,以旅行為狂歡之名。 キャロルのファンページ ブロガー&ライター&フリーランサー 芸術/写真/文化/旅行 "いいね”し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 2013年10月に私の本《小島旅行-瀨戶內の芸術風景》出版しました。
林凱洛,文字工作者,專注於旅行、藝術、生活、咖啡。旅遊書作品《小島?
View all posts